当前位置: 北京在线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圆梦上市,阳光保险画出这样一条高增速曲线

圆梦上市,阳光保险画出这样一条高增速曲线

香港资本市场,已经五年没有听到保险股的开市锣声了,直到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保险”,6963.HK)出现。


今年下半年,略显清淡的港交所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众企业纷纷涌入香港,成为港股里的新成员。在这些IPO大军中,阳光保险是唯一一只保险股。


对于内地保险市场而言,阳光保险还将成为中生代里唯一一家实现上市的保险集团

阳光保险是国内成立的第79家保险企业,已成为当前235家保险企业中的第十家上市险企和第八家传统直保上市公司之一。同时阳光保险还成为除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保险公司之外,自中国平安2004年上市18年以来唯一上市的民营保险公司。


对于港股投资者来说,无论是阳光保险的创始人张维功,还是阳光保险自身,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阳光保险的传奇故事,恰如一曲时代之歌。其诞生始于保险业的时代潮,成长则契合时代发展的各个节拍。如今,其圆梦上市,又与当下的新时代同频共振。


登陆香港资本市场,阳光保险走上了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舞台。不啻微芒,造炬成阳,香江之畔,将成为阳光保险新征程的起点。


文化铸魂



阳光保险的故事,始于18年前的那个春天。2004年5月,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张维功,决定开辟一段新的职业历程。


当这位原保监系统最年轻的厅局干部宣布辞职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出,业界还没有回过神来,张维功已率领创业团队落地北京。


2004年5月19日12时,一段传奇由此落笔,阳光之旅开始启航。


张维功的人生也划出了一道分水岭,告别作为监管系统老将的顺遂人生,从此“筚路蓝褛,以启山林”。


张维功的选择看似突然,实则必然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按照入世协议,中国将在五年后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当年11月22日,原保监会公布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保险对外承诺”,这使得保险业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布入世承诺的行业。


2004年,原保监会提出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紧闭多年的中资保险公司牌照之门开闸,18张牌照齐涌市场,盛况空前。


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对市场而言意味着要全面开放,对行业而言意味着要经受重大的冲击挑战,对未来而言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十分弱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发展”是那个时期的“主题”。责任与机遇的叠加激发了众本土保险人内心的创业冲动。


此时的张维功是广东保监局局长,是系统内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之一。在前途一片光明时毅然辞职创业,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坊间猜测纷纭。


对此,他曾用一句话解释了其下海创业的初衷和情怀——建立一家受人尊重的百年企业!


巧合的是,2004年5月,张维功率部到达北京的当月,正值保险业的总资产首次跃上1万亿大关,显示出这个行业开始萌发出勃勃生机。


拥有从业者和监管者的双重经历,让张维功深谙一家成功的金融企业,离不开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谋划筹建阳光保险之初,他就在深入地思考这个关键问题。


公司治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成长的关键。


由于原有投资者“态度”和“理念”突变,在陌生的北京,以布衣白丁身份创业的张维功,遇到了第一个门槛的考验。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在这场知本家和资本家的博弈之中,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一切推倒重来。


后来,关于张维功带领5人创业团队,八个多月跑遍全国17个省,拜访了389家企业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多年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毕竟“人不可能同时走两条道路”。


但是这也更加坚定了张维功“必须以财务投资者为前提,以价值观认同为根本”的股东选择理念。在股东的选择上,他定下了难度系数成倍增加的四个标准:一是企业品质好,有市场信誉,了解金融保险业的特点;二是有实力,能实实在在地出资;三是价值观高度一致,认同企业的根本在于公司治理、在于企业家;四是不干预企业的财务投资者,相信资本最大的保障是“智本”,让公司按市场规则运行。


2004年12月24日,在中国保险业全面开放13天之后,阳光保险如愿以偿拿到了牌照。


这种国有、民营与员工持股的混合制股权结构,使阳光保险具有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与更强的市场意识,亦是其最终能够成为中生代里唯一上市公司的重要前提。


除此之外,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公司治理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与创新动力的源泉。


在张维功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最深底蕴,也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因是治理文化、专业、与企业家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是由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的结果。


正因如此,阳光保险创始团队在拿到公司筹建批文后,花了近四个月时间,研究和确立阳光保险的企业文化,并最终形成后来被阳光人所熟知的“五十字箴言”—— “集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聚业内人才,纳业外贤士;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风雨中做事,阳光下做人;走精英之路,创阳光品牌”。这是阳光保险的企业文化主基调,高度凝练概括地回答了阳光保险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其实,阳光保险的企业文化,有多重内涵与分支,覆盖集团整体各领域、各条线,既是平衡股东、员工、客户、社会各方利益与责任的“共同成长”的核心责任文化,又是引导与倡导员工形成认真扎实作风的“农民心态、工匠精神”的核心心态文化,同时还是对管理者与创新工作提出明确指向要求的“顶天立地、守正出奇”的管理者文化,亦是提升心气的“只做第一、不做第二”的共同追求文化……


正是阳光保险不同凡响的创业经历与企业文化,构建了其科学而独特的公司治理,为日后的发展注入了“奋斗”的强基因。


阳光之道,在世人面前徐徐铺就。


战略固本



没有哪一家保险集团像阳光保险那样,创业历程充满波折和艰辛。也正因经历了艰难的创业,阳光保险养成了“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独特气质。


这种气质源于阳光保险的战略定力,而战略定力则源于一以贯之的阳光文化。


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之下,阳光保险提炼出一套“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的公司治理战略,并一直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即:坚持专业、专注与价值发展不动摇


阳光保险成立后不久,保险业“国十条”出炉(2006年6月),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红利,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一年,保监会发布了我国第一个保险行业发展规划——中国保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


保险业开始从“做大做强”向“又快又好”进阶。机遇当前,阳光保险亦着眼于谋划新的蓝图。2006年7月25日,在“国十条”出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阳光保险向原保监会提交了《关于公司发展战略和设立寿险公司的请示》,拟在组建寿险公司的同时,搭建公司的控股(集团)战略平台。


2006年12月31日,阳光保险全年实现保费17.51亿元,刷新了新设财险公司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保费收入历史纪录。2007年5月31日,阳光保险不到两年即实现赢利,亦刷新了新设保险公司实现赢利最短时间纪录。


阳光保险的踔厉奋发,为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6月27日,阳光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阳光保险集团的前身)成立。随后,阳光人寿和保险代理公司相继成立。阳光保险从一家财险公司起步,迅速搭建了以保险为主业的集团化架构。


目前的13家保险集团,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对于阳光保险来说,坚守保险主业,是其一直秉持的战略。正是这种战略定力,使其避开了行业激进时期的盲目跟进,亦对冲了行业低迷时期的情绪低落,使之始终保持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保持定力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2015年,进入十字头的阳光保险,面临保险业新一轮的变革。彼时,正值互联网金融潮兴,张维功敏锐地觉察,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的思维和技术变革,将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世界”。


2015年7月28日,在阳光十周年庆典上,张维功进一步宣布,阳光保险未来十年在做大做强保险主业的基础上,打造“数据阳光”,为阳光的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保险服务。


其实此前在2014年1月,阳光保险就已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大金融、终极客户”三大战略,即:“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对传统模式下的产品、流程、服务进行变革再造”的互联网战略;“以满足客户多层次保障和综合财富管理需求”的大金融战略;“以一切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改善客户体验为上,提升客户价值为上”的终极客户战略。


除了以金融科技助推保险主业的发展,张维功还敏锐地洞察了另一个行业脉搏——大健康产业。在他看来,“中国的健康产业在未来十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市场空间之巨大毋庸置疑。”后来的社会业态演变,亦证实了张维功的这一研判。


2016年5月8日,国内首家由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三级大型综合性医院——阳光融和医院正式开业,打造全国首创“保险+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医院开业不到三年就通过了国内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成为省内唯一获得三甲的保险民营医院,同时通过国际信息化建设权威标准的HIMSS7评级。2021年9月通过国际JCI第七版复评认证。


开业之初,医院初衷就是“办一家让百姓满意的医院”,也正从此开始它的与众不同跃然眼前。


融和医院秉持“不收一分钱回扣、不让病人吃一片假药、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不做一点虚假误导、不说一句伤害病人的话、不做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的“六个一”服务承诺,这是张维功这位文化治司的企业家,在开业前一笔一划勾写的医院灵魂,也是阳光文化的延伸。初衷与承诺的践行使得它迅速成为当地口碑最好的医院,更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成为了令当地百姓内心踏实的守护神。


2015年,阳光保险还获批发起设立阳光融汇医疗健康产业成长基金,并投资设立了综合性养老专业服务公司。


2019年,阳光保险提出“重塑阳光,三年强司”战略,要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之下,阳光保险将在医养健康布局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以医疗、养老服务为主的区域整合健康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符合人性与最具活力的金融保险服务集团。


2021年11月,阳光人寿推出“阳光孝无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2月,阳光人寿一揽子健康管理服务“阳光孝无忧”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通过“医+诊”“医+药”“医+养”的健康管理综合服务模式,为老年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养老解决方案。同月,旗下阳光人家·粤港澳全龄康养国际社区正式开业。


与同行相比,阳光保险的发展之路走得颇为顺畅,似乎是市场上少有的未在战略摇摆中偏航的公司。


用张维功的话来说,阳光保险的这种“奇迹”,源于情怀、理念与“心”。


正因阳光保险的这种踏实稳健的农民心态、工匠精神,才能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没有行差踏错。


创新强身



18年来,奋力奔跑的阳光保险,其奔跑的方向来自战略定位,奔跑的力量则源自创新。


在“快速反应、大胆创新、勇做市场领跑者”的核心创新思想之下,阳光保险不断丰富的企业核心共性文化,为夯实公司发展基础与提升公司发展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阳光保险成立之始,张维功便提出要“集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在拿来主义中创新。


“创新是个永恒的主题,阳光要走在别人前面,要做得比别人好,仅仅学习是不够的,一定要创新。”张维功表示。


让队伍养成创新的惯性,形成一种有效的创新文化,亦成为阳光保险的一大特色。


当然,阳光保险的创新,并非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围绕“一切为了客户”为核心,在产品、服务、理赔等业务中追求“一点点不同”。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理赔服务,阳光保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理赔创新。早在2010年,阳光保险成立行业第一家“理赔监察局”,专门查处理赔环节的违法违纪和欺诈行为。2012年,阳光人寿在国内首创的“直赔服务”,引领寿险理赔迈入“3G”时代。2017年,阳光财险推出理赔新模式“一键赔”,完成了从“闪赔”到“一键赔”的全面升级。到了2021年,又推出了增强现实(「AR」)智能定损技术的“闪赔宝”服务。


在产品创新方面,2011年7月,阳光保险推出了全球首款虚拟财产保险,开创了保险业在虚拟财产领域的先河。2014年11月,阳光人寿推出业内首款网红重疾险“随e保”,实现了非常硬核的客户自主投保。


在模式创新上,阳光财险创新提出的“红黄蓝”盈利模式,在目标市场选择、区域布局、资源分配、业务结构、核保核赔、销售管理等各领域以价值为导向,细分不同市场及其利润水平,从而变“价格大战”为“价值大战”。


2021年1月,阳光人寿打造了“保单+阳光人家养老小区”的长居合作模式。


在“数据阳光”的照耀之下,阳光保险将金融科技技术不断应用于展业和运营管理之中。比如,2016年,启动“凤凰工程”项目,为客户、代理人、员工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易用的移动应用程序。2018年上线移动智能业务运营终端“全能宝” APP,可以通过展业全流程向代理人提供支持。


2021年5月,阳光保险发布《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宣布进一步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将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客户洞察、营销、产品创新、风控、运营”五大核心能力提升的转型工作方案,从而实现流程、产品、服务的重构。


五个月后,阳光保险服务升级,推出了云客服5G视频,成为行业首家将5G技术投入应用的公司。


起步于传统保险公司的阳光保险,如今已成为富含科技因素的数字化阳光。对于科技企业云集的香港资本市场而言,这种“金融+科技”的特色,无疑颇有吸引力。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经过18年的发展,阳光保险已形成了一套“做大做强做优主业、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机制,致力于打造符合人性与最具活力的金融保险服务集团,围绕“一切为了客户”的追求,发扬“战胜自我、创新变革”的企业精神,创造价值,共同成长,从而“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阳光”。


2021年,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其财、寿险分别占59.8%和40.2%,发展均衡。同年,阳光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则为58.83亿元。


当然,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全面了解阳光保险,不仅仅只看其高增长的业务数据,而应了解其价值观。毕竟,唯有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才能行稳致远


世间事,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推荐阅读:旗龙

[责任编辑:无]